李庶民(-)
李庶民,字思齐,号秋斋。年生于济南。早年习书法问道于山东任晓麓先生,授以读《说文》,习王福庵《说文部首》。继临《毛公鼎》、《盂鼎》、《散盘》等金文名器。
出版有《书学捃义》等,合著有《大学书法楷书临摹教程》、《中国书法批评史》。近年来专注于元代书法研究,已发表有关元代书法的论文、文章百余篇。曾任第四届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协第四、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篆刻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为郑州大学书法学院书法研究所研究员,晋中市书协主席。曾应邀担任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全国第三届刻字理论研讨会,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刻字艺术展等国展评委。主编出版有《书者如也:当代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选萃》等。
雄文共读未嫌迟——读任晓麓《圣印书屋印话》一得
李庶民
不佞早年学书法及后来学治印,启蒙老师皆为山东济南任晓麓先生。盖年参加工作离泉城到东北铁路工程局,进吉林长白山修建长林线森林铁路,同任晓麓先生的五公子任增均在同一工班。转战通让线(大庆油田铁路专用线)后,进关到陕西孟塬,年又一同到铁三局五处汽车队学开汽车,又转战到线(太原卫星发射场和战备专用铁路线),待年到线(太焦铁路)施工几年后,任增均调回济南才分开。其间每年探亲假回到济南,去同事家最多的就是在佛山街的任增均家,当时任晓麓先生健在,每每得益于听他讲读书,讲作诗,讲书法。我那时在学习国画,他便告我要想画好国画,必须学好书法。我便按他指引的学习路径先读《说文解字》,临摹其中的小篆(当时多用钢笔临写),然后临写王福庵《说文部首》……可惜我没有认真按照任晓麓先生要求的步骤坚持下去,故错失了打好牢固基础的机会。因我不耐烦小篆的规矩严整,加之文化程度低,读《说文解字》很吃力,读着读着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而临帖又转向我喜欢的《毛公鼎》《史晨碑》等,因我特崇尚金文的典雅高古、天真雍容和庙堂隶书的端凝堂皇、风神高朗,对大篆、隶书也曾下过多年的功夫,住在临时房屋或帐蓬的集体宿舍中,在墙角将铺盖卷起,坐在反扣的水桶上,用废旧报纸临帖。只是天生愚拙,一直没有多大出息。若是当初按照任晓麓先生的指导,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去,说不定真的能学有所成了。不过当时也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写字、画画、刻印、写文章都是业余爱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样样通样样松,诚如谚语所说的:撵两只兔子的人,一只也撵不上!故一生虚掷光阴,当然也不后悔,因为性格决定命运,天性疏狂散漫还有何奢望!
今年是任晓麓先生去世四十周年,重读其《石鼓文概述》《圣印书屋印话》,翻出当年亲笔为我示范的金文与治印的课徒稿,睹物思人,感慨系之,将再读《圣印书屋印话》的一点心得写出,也算是对启蒙老师的感恩致祭。
不佞学习书法、治印受益于山东任晓麓和由任先生推荐的山西水既生二位前辈。于书法、篆刻理论研究能坚持严以律已,实事求是的态度受益于任晓麓先生和山西张颔先生。此举两个例子:记得当年我向任晓麓先生请教一些问题,任先生或娓娓道来,或径直回答:此我不知道!依其于书、印之博学,随便给我放开讲几句,亦足够我消化的了。但他一生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古训自律,我即把他对待学问的这一态度牢记心中,时时自警。而张颔先生于古文字的认真求是,也成为我学习篆书、篆刻的榜样:年到年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在太原铁三局文化宫搞室内布置和画大厅主题大画,即将壁画《山河颂》改成十几米的布面油画。其间经常拜访水既生先生,于金文临习中的古文字学习间或请教张颔先生。当时张先生住在文庙跟前的文物局宿舍,因其有高血压,谈话时间稍长便满脸通红,夫人便出面劝阻,但张颔先生一涉古文字谈话便兴趣高涨。有一次我写了几件金文习作,其中有“知”字写成上“矢”下“口”,张颔先生问我这个“知”字出自何处?我说见到头几期的《文物》杂志上刊发的新见青铜器铭文中有这种写法。张先生家中有《文物》杂志,随即找来查阅,待检出此字确认后,方说:这就可以了。并嘱咐:写大篆一定要有根据,不可任意杜撰、拼凑,如他写的大篆条幅“倩疏林你与我挂住斜晖”中,“你”篆作“尔”、“住”篆作“逗”,而不从小篆“伱”“伲”“住”。任晓麓与张颔二先生对待艺术修为的艺德使我铭刻在心并遵循至今。
任晓麓(—)名熹,字晓麓,号卷翁(一些简介都误为“倦翁”),山东济南人。十三岁学习书法,主攻篆书,尤长于金文。曾受教于沙崇如、夏金年诸前辈,为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丁佛言与陆和九先生高足。早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国学系。年便在燕京大学《考古》杂志发表《石鼓文概述》。解放后,因历史原因,居家赋闲,暇日品茗读书,谈古赋诗,挥毫治印……以其处闹市犹居山林,故历经多次运动所幸平安无事。直到“文革”结束,在年由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首次群众书法大赛中以金文元好问诗联“百年人物存公论,四海虚名只汗颜。”荣获一等奖,被评委称道为:“此钟鼎楹联笔力凝重,稳健活泼,行款妥帖,甚具功力。”以《书法》杂志影响之大,任晓麓先生声名鹊起,一时间国内外求书者坌集,每年广交会亦征其作品换取外汇,其作品流布远至英、美、日、新加坡诸国,为国内多处文化名迹题写匾额、楹联……
任晓麓先生长于诗文,善治印、书工四体,而以金文为其代表书体,格清境雅,韵高气厚;其篆刻质文并茂,雍容静便。可谓深于学术,妙于书法,工于治印,长于金石鉴赏。著有《石鼓文概述》《圣印书屋印话》《藤花榭本说文解字校勘记》《石鼓斋印谱》《爵文斋印谱》《晓麓印存》《日间词》《学篆简言》等。其原来冬青馆藏书丰富,“文革”中散失殆尽,落实政策时,发还物中的书籍以秤来估之,发还回十一斤,遂刻“十一斤书藏之居”印以释怀。
任晓麓先生“天资聪慧,又肯用功,进步神速,基本功极其扎实!年逾弱冠已对金石之学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曾在容庚先生主办的燕京大学《考古》杂志发表《石鼓文概述》,时未及而立之年……”(1)其《圣印书屋印话》(以下简称《印话》)亦其早年所著,实为未竟之稿。今存小行楷手稿44页,计58条,每页八行,字数不等,满行一般为18字,计约余字。连装钉时的题诗两页,共计46页。题诗曰:“从来壮士不为此,敝帚居然劳见知。装制殷勤君意雅,感伤无际我题诗。钞成百卷终何用,劫后余生难自期。拾坠抱残往日事,雄文共读未嫌迟。”(2)
《印话》的主要内容为玺印形制,时代特征,印章制度,集古印谱编纂等,其中有关古玺印近代收藏的一些记载既少见于其他著录,又很有史料价值与故事可读性,下面选择数条,略加注释可约略见之。
《印说》第12条:
潍县陈簠斋藏“婕妤妾娋”玉印,传为赵飞燕遗物。按原印归为仁和龚定庵所藏,后归古粤潘德畬,继为何昆玉以三百金购藏,复经张酉山之介,乃归于簠斋秘笈,今则不知转何处。(3)
之前“婕妤妾娋”玉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误解为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印。后已辨识印中的“娋”应为某婕妤之名,而非飞燕之姓“赵”。
“婕妤”为嫔妃之称号,亦作“倢伃”,西汉武帝始置,为内官,位次皇后,视上卿,比列侯,地位显要。汉元帝时增设昭仪,婕妤位次昭仪。东汉初废,三国?魏复置,位于皇后下第三等,视中二千石。晋武帝置为九嫔之一,位视九卿。南朝·宋改为九嫔下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之一,齐复列入九嫔,陈又入五职。隋为世妇之首,正三品。唐初沿置,均位九嫔下,各代九嫔的称号不一,但一般为正二品。唐玄宗以后不置婕妤。宋代复置于嫔下,为正三品内命妇。明成祖亦置为诸嫔之一。
“婕妤妾娋”玉印流传有序:宋代为英宗婿、蜀国公主丈夫驸马王诜(晋卿)收藏。明代先入严嵩之子严世藩之手,后又被大收藏家项元汴收藏,又转归无锡华夏,后为著名书画家、诗人李日华收藏。据有关资料介绍说,嘉兴鲍昌熙《金石屑》第二册记有李日华获得此印后,激动地说:“汉宫赵飞燕婕妤妾娋印,不知何年流落人间。嘉靖间曾藏严氏,后归项墨林,又归锡山华氏。余爱慕十余载购得,藏于六砚斋,为一奇品,永为至宝,若愿以十五城岂能易也!”至清代归定庵龚自珍,曾“欲得地十笏,于玉山之侧构宝燕阁居之。”潘仕成德畬收藏后秘不示人,何昆玉欲观之而无缘一见。其跋《簠斋收藏玉印》时记曰:“遂以白纹银四两婉求得一印花,朝夕赏玩,爱其刀法、书法精美绝伦,令人不可捉摸也。”以上李日华、何昆玉所言,黄惇《中国印论类编》(荣宝斋年出版)、郁重今(历代印谱序跋汇编)(西泠印社年出版)、桑行之等编辑《说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年出版)等均未检出。黄宾虹《古印概论》:“龚定庵得‘婕妤妾娋’印,为筑宝燕阁,遂有‘私印欲其史,官印欲其不史’之论。”(4)
鲍昌熙《金石屑》清光绪年间刻本,于年9月14日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第二十七期拍卖会上以元拍出。另有北京德宝秋季拍卖会上,光绪二年()刻本《金石屑》以元拍出。
陈簠斋即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叟、齐东陶父,山东潍坊人。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收藏家。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加侍读学士。咸丰四年()辞官归故里。以收藏有商、周青铜器毛公鼎等和古玺印七千余方而享盛誉。著有《簠斋传古别录》《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簠斋藏镜全目钞本》等,与吴式芬合辑《封泥考略》。
龚定庵即龚自珍(—)字璱,号定庵,杭州人。晚年居昆山。清代著名思想家,改良主义先驱,文学家,诗人。历官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48岁辞官南归,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著有《定庵文集》,其《乙亥杂诗》为著名诗作,传诵甚广。
潘德畬即潘仕成(—)字德畬,祖籍福建漳州,世居广州,以经营盐业与洋务成为晚清享誉朝野的官商巨富。博古通今,富收藏,其所筑广州著名园林海山仙馆尤享盛誉。
何昆玉(—)字伯瑜,广东高要人。清代篆刻家,收藏家,尤擅模拓钟鼎彝器。尝客陈介祺家,见闻日广,遂精鉴别。辑有《吉金斋古铜印谱》一帙8册,正集6册,续集1册,后附《乐石斋印谱》1册。第1—7册书柱均为“吉金斋古铜印谱”,第8册书柱为“端州何昆玉印稿”,可知为其自刻印拓。何昆玉生卒年或作—,待考。
张酉山即张兆栋(—)字伯隆,号友山,潍县人。以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广东巡抚。返潍县后曾捐资修葺孔庙,兴复潍县潍阳书院等。卒后邑人私谥“文端”。《印话》将“友山”误记为“酉山”,而“酉山”为清初张能麟之号。
“婕妤妾娋”玉印也曾有人怀疑为伪作,如清人陈澧《东塾续集》卷二“赵飞燕印辨”即以为“四字而具四谬,作伪者可谓拙矣。”(5)
“婕妤妾娋”玉印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印话》第16条:
潍县陈簠斋氏藏印最富,名曰万印楼,所编《十钟山房印举》属之陈氏自藏者约七千余印,他则益以高要何伯瑜吉金斋,潘氏看篆楼,叶氏平安馆粤署烬余,东武李氏爱鼎斋,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归安吴氏二百兰亭斋,吴县吴氏十六金符斋,利津李氏石泉书屋,歙县鲍氏臆园诸家藏印,博收约取,编次而成。(6)
陈介祺曾于咸丰二年()以所藏古玺印辑成《簠斋印集》12册,继而复得潘有为、何昆玉、叶志诜所藏古玺印,益以李璋煜、吴云、吴式芬、吴大澂、李佐贤、鲍康诸家藏印,于同治十一年()60岁时督导其次子陈厚滋与何昆玉编次钤拓,辑成《十钟山房印举》50册本,共钤印十部,开集各家藏印为一谱之先例。其第1至第6册收古玺印钮,第7至第13册收周秦印钮,第14至25册收历代官印钮,第26至第42册收六面、二面印及肖形印钮,第43至第44册收姓名印钮,第45册收印信印98钮,第46至第48册收臣字印钮,第49册收吉语印62钮,第50册收长方形印47钮,总计钮。光绪九年()又重新增编十部,每部册,收印达钮,诚为空前巨制。以其前后所编辑不同,故版行于世的有50册、64册、册、册等多种。因其卷帙浩繁,一般人难以收阅,上海书画出版社曾于年编选了《十钟山房印举选》,精选0钮印拓,增补释文,嘉惠印坛,释文虽未尽妥贴,但布濩之功,亦足可称道。
高要何伯瑜,即前面所说的何昆玉,辑有《吉金斋古铜印谱》。
潘氏,即潘有为,字毅堂,又字单臣,广东番禺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工诗善画,喜收藏,于嘉庆十三年()辑成《看篆楼古印谱》6册,收官印钮,私印钮。其藏印后归其侄潘正炜,潘正炜加以整理重拓制,辑成《听帆楼古铜印汇》。潘正炜去世后,印归何昆玉,后钤拓收入其所辑《吉金斋古铜印谱》中。后来何氏以其藏印二千七百余钮尽归陈介祺,并汇入《十钟山房印举》中。
叶氏即叶志诜(—)字东卿,晚号遂翁、淡翁,湖北汉阳人。工书法,富藏书,精研金石学,所藏钟鼎彝器甚多,剖析多真见。官至兵部选司郎中,辞官归里,专注学术研究,其于金石卓见多为《筠清馆金石录》采录。编纂有《平安馆书目》,著有《稽古录》《咏古录》《平安馆诗文集》《简学斋文集》《寿年录》等。“粤署烬余”见于陈敬第即陈叔通(—)《十钟山房印举序》文中。语焉不详,待考。
东武李氏即李璋煜(—)字方赤,又字礼南,号月汀,山东诸城人。为陈介祺岳父。嘉庆庚辰()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嗜金石,编辑有《爱吾鼎斋藏器目》一卷。东武为诸城旧称,隋开皇十八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非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之旧称东武者。
海丰吴氏即吴式芬(—)字子苾,号诵孙,山东海丰(今无棣县)人。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清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精训诂,长于音韵,著有《金石汇目分编》《陶嘉书屋钟鼎彝器款识》《双虞壶斋日记八种》《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印存》《陶嘉书屋诗赋》《寰宇访碑录校本》等。
归安吴氏即吴云(—)字少甫,号平斋,又号愉庭,抱罍子,晚号退楼主人。其籍贯有二说:一为浙江归安(今湖州);一为安徽歙县。官苏州知府,寓居苏州。工书画,精鉴别,富收藏,以齐侯罍二种及《兰亭》二百种最为珍秘。著有《两罍轩彝器图释》12卷,《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12卷,《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6卷,《两罍轩印考漫存》9卷。
吴县吴氏即吴大澂(—)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进士,历官广东、湖南巡抚。甲午中日之战,曾督湘军出关御敌,兵败革职。精于金石学与古文字学,工书画,善治印,所藏古玺印甚丰,辑有《十六金符斋印存》《千玺斋古印选》《续百家姓印谱》,著有《字说》《说文古籀补》《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古玉图考》等。
利津李氏即李佐贤(—)字仲敏,号竹朋,山东利津人。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收藏家。工诗文、书画,善治印,精鉴赏。道光十五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福建汀州知府等。咸丰二年()退归故里,同治三年()编成《古泉汇》64卷,收录古泉拓本余种,被王献堂誉为“历代泉学之冠”。著有《石泉书屋诗钞》《武定诗钞》《书画鉴影》《石泉书屋印存》《得壶山房印寄》。
歙县鲍氏即鲍康(—)字孒年,号观古阁主人,晚号臆园野人,安徽歙县人。工篆刻,富收藏,尤嗜古钱币。为金石学家,古钱币学家。历官内阁中书,四川夔州知府等。著有《观古阁泉说》《观古阁丛稿》《古泉丛考》《古泉考略》《大钱图录》《观古阁泉目》《臆园手札》《谥法考》等。
《印说》第17条:
日本石井双石氏于古玺类别分爵玺、卿相玺,大夫玺、车制玺、军玺、市玺、官玺、都邑玺、里名玺、仓禀玺、信玺、誓玺、私玺、压胜玺等十四类。(7)
日本石井双石对古玺印分类不以朝代、风格分,而以功用分,亦别出心裁。有益于对印章形制的研究。文中“禀”(bǐng旧读bǐn)通“廪”(lǐn)。仓:贮藏谷物的库房,廪:供给粮食。
石井双石(—)名硕。日本千叶县人。为日本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书法师承日下部鸣鹤,治印师从河井筌庐。尤慕赵之谦印风。曾为日本东京大学、文部省、最高裁判所、警视厅、明治神宫等国家机关刻治公章,被誉为“篆仙”。小林斗盦为其弟子。著有《篆刻指南》《落款印章心得》《双石蜕印》《对岳山房金石》。辑其老师滨村藏六治印为《藏六印存》。
《印话》第19条:
日本收藏古印名家,有盛冈太田梦庵,京都藤井静堂,大谷秃盦,园田湖城,赞岐大西行礼,东京林朗庵诸氏,所藏玺印均见《书道全集》第十九卷“印谱篇”。太田氏更有《梦庵藏印》八册、《枫园集古印谱》十册、《续集》二册。又,上野理一氏有《有竹斋所藏印玺》三册。(8)
文中所举为日本近代藏印名家及其编辑的几种印谱。东瀛收藏家、印人于篆刻艺术及学术研究认真、细緻、深入,且出版物之精、之富,足有国人可借鉴处。
太田梦庵即太田孝太郞(—)号梦庵,日本岩手县盛冈人。喜收藏,尤重古玺印,年便辑成《梦庵藏印》8册,年臻别初编,剔除伪作,再编辑钤印《梦庵藏印》8册。曾先后编辑《枫园集古印谱》及《续集》等。
藤井静堂即藤井善助(—3)日本著名收藏家,于京都创建藤井有邻馆,以其生意广涉多域,资金雄厚,故收藏中国古代文物、书画、玺印甚富。如黄山谷《砥柱铭》《李白忆旧游诗》,米芾《研山铭》等,都曾经为有邻馆藏品。《砥柱铭》曾现身中国拍卖市场,以总成交价4.36亿元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的世界纪录。日本昭和七年()发行的《书道全集》第二十七卷《印谱篇》收有藤井静堂的藏印。
大谷秃庵即大谷荃诚,日本著名收藏家。曾任净土宗的日本大谷大学校长。辑有《梅花堂印赏》10册。卒于昭和戊子即公元年。
园田湖城即园田耕作(—)字清卿,号湖城、平盦,日本滋贺县人。精于书画鉴定,富收藏。曾主持藤井有邻馆工作。编著有《穆如清风室古官印》《平盫考藏古玺印选》《穆如清风室古玺印选》。
大西行礼字见山,日本赞岐市人。因得《澄清堂帖》拓本,取其斋号为“祖帖斋”。大谷大学图书馆以其悠然楼旧藏汉籍图书辑为《悠然楼汉籍分类目录》。大西行礼则以罗振玉《罄室所藏玺印》钮及《续集》钮,共钮,辑成《四国所藏古玺印》。
林朗庵(—)名熊光,为台湾富甲一方的显族板桥林氏之后。早年留学日本,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后长期旅日经商。雅好文物,精鉴赏,富收藏,长于金石书画。黄葆钺为其“磥斋”题匾。其生年西岛慎一记为年。见《书法》年第3期。
《印话》第34条:
诸城李书山仁煜藏有汉“石洛侯印”,后不知流落何处,王锡棨鄦阁有句咏之云:“延津剑合知何日,空忆黄金石洛侯。”李、王皆富金石收藏考订者也。(9)
“石洛侯印”传为山东日照出土。年由张少铭先生捐赠国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李仁煜(—后)字书山,号溪亭,山东诸城人。乾隆五十四年()举人,分发直隶知县,旋以母老告归。广罗金石、古籍、碑帖,置万卷书楼藏之,有西汉金印“石洛侯印”、北齐“承光造像刻石”等。著有《贞金乐石山房诗稿》4卷、《书山诗稿》6卷、《书山杂著》4卷。
王锡棨即王绪祖(—?)字戟门,号藕塘子,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以诸生官至刑部主事。博雅好古,精鉴赏,书工篆隶。家藏钟鼎彝器甚富,以其治古泉学,颜其所居曰“选青山房”。著有《泉货汇考》12卷。
《印话》第35条:
潍县赵执斋允中,清光、宣之际古董商也。王文敏及王锡棨诸人所收之甲骨文,多由赵氏自安阳收来者。允中事母至孝。尤好古玺印,曾集《印揭》8册,王锡棨为之序。余藏两册,一钤古印,一钤私印,面署《芸香阁古印存》卷一、卷二,无序文、页数,唯每页后内边刻“潍赵允中执斋辑”七字,估人云自诸城收来,或是王氏旧藏,而赵氏先成之谱也。近出潍县志稿于赵氏孝行及《印揭》一书均未列,迨为采编者漏矣。(10)
赵执中及其辑印谱既不见于《潍县志稿》,亦不见于黄惇《中国印论类稿》,李国约主编《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等专门典籍中,故此条可补阙。
赵允中,号执斋。工篆刻,精鉴赏,善摹刻古彝器,收藏古玺印颇多,曾于光绪辛卯()辑成《印揭》8册,收录先秦两汉玺印七百余钮。与诸城王绪祖锡棨、王维朴父子交往甚密。年,潍县范维清与国子祭酒王懿荣发现殷墟甲骨文后,赵允中立即参与收集贩卖殷墟甲骨。当时仅美国传教士方法歛和英国汉学家库寿龄二人便从赵执中手中购得甲骨二千七百余片。
王文敏即王懿荣(—)字正儒,又字廉生,山东福山人。金石学家,书法家,收藏家,被誉为发现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三为国子祭酒。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陷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谥文敏,后人辑有《王懿荣文集》。
《印话》第36条:
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印谱》所藏避邪钮子母人名印一类,咸丰辛酉捻乱后尽行失去,利津李竹朋佐贤于济南省城市上得之,仍以归吴氏,吴仲饴因以亚形中召父足迹形鼎为报。(11)
玺印中,避邪钮与天禄钮多有相似处,其区别为避邪双角,天禄一角。印钮易混者还有马与鹿蜀,鹿蜀似马,白身赤尾,身有斑纹。旧制寿山诸石印纽若赤尾而粗大者,多为鹿蜀。
吴式芬《双虞壶斋印谱》辑成于道光二十年,有6册、7册、8册本数种,且版式亦不同。6册本计页,录印拓钮。7册本计页,录印拓钮。8册本计页,录印拓钮。
吴仲饴即吴重憙(—8)字仲饴,一作仲怿,号石莲,室名石莲庵、石莲暗(闇)、石莲龛。吴式芬次子,陈介祺的女婿。同治元年()举人,授工部郎中,擢河南陈州知府,官至福建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刑部左侍郎(从二品),吴重憙曾为袁世凯的老师,故袁对吴崇敬有加。编纂有《海丰吴氏藏书目》《石莲暗藏书目》。刊刻有《吴氏世德录》《大清释例通考》《九金人集》《吴氏文存》等十余种。著有《石莲暗诗》《金石汇目》《晦明轩稿》等。
《印话》第37条:
清代诸家古印谱以潍县陈氏《十钟山房印举》为最博;以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印谱》为最精;而钤拓之考究,印泥之美妙,以汪启淑《汉铜印丛》与陈氏《印举》为尚。
印谱手工钤拓,拓手技巧直接关乎印谱质量,而印泥佳者,可为印谱增辉。以是故,上海西泠印社之潜泉印泥,福建漳州之八宝印泥,苏州之姜思序堂印泥,皆为印谱钤拓及书画家钤印所重。今日印泥制作商虽众,但尚未有超越前辈所制作者,有些质量则欠佳。
汪启淑(—)字慎仪,号秀峰,又号讱庵,自称“印癖先生”,安徽歙县人。官至工部郎中。侨寓杭州,其开万楼藏书百柜,多古籍善本。工诗,擅篆刻。酷嗜古玺印,收集达数万钮,先后辑纂印谱达27种,如《集古印存》《汉铜印丛》《飞鸿堂秦汉印存》《飞鸿堂印谱》《退斋印类》《讱庵集古印谱》《秋室印粹》……著有《续印人传》《焠掌录》《水曹清暇录》等。《汉铜印丛》为汪启淑编纂于乾隆十八年(1),因钤拓有先后,故有6卷、8卷与12卷本之别,收印数量多少也不同,其中12卷本每卷30页,每页收印拓2—4方,共收印钮。
《印话》第44条:
闽县陈氏《澂秋馆印存》10册,上虞罗雪堂氏为之序,谓可比之双虞壶斋一谱,谱中官印若“大官监丞”、“执法直二十二”、“修合县宰”、“敦德步广曲侯”、“敦德步广曲侯”、“椎斧司马”等,均为收藏家罕觏之品,而“冀州刺史”一印尤为自宋以来谱录所绝无,誉为印林鸿宝。(12)
闽县陈氏即陈宝琛(—)字伯潜,又作伯泉,号弢庵,又号桔隐,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同治七年()举人,官至太保(正一品),为宣统皇帝溥仪太傅。工书善画,嗜藏古玺印。著有《沧趣楼集》。其于民国十四年()辑成《澂秋馆印存》10册,是在其父《澂秋馆汉印存》的基础上重钤的。罗振玉在《序》中曰:“……闽县陈弢庵太傅……乙丑夏既编古彝器为《吉金图》,复集古玺印为《澂秋馆印存》。以予粗明此学,命为之序。……予尝评诸家谱集自以陈氏《印举》为最博;而语其精则以《双虞壶斋谱》为冠,惟此谱足与雁行。观谱中所载诸官印,若‘执法直二十二’,若‘大官监丞’,若‘修合县宰’,若‘敦德步曲侯’,若‘椎斧司马’,并为收藏家所罕觏,而刺史印则为自宋以来谱录所绝无。今谱中之‘冀州刺史’尤为印林鸿宝,宇内无第二品者,然则谓当抗衡吴氏固非有溢美矣……”(13)
《印话》第45条:
“汉委奴国王”印,金质,钮已损毁,现藏日本黑田侯爵家。印于天明四年二月在筑前糟屋郡志贺岛发见。杉梶原景熙(福冈藩士)之著作据发掘者百姓甚兵卫之口上书所述:甚兵卫所有地叶崎地方之田境水沟因淤塞不通,天明四年二月二十日加以修浚,切落沟岸于成堆小石中、在约百余斤之大石下出见一有光之物,取出洗濯乃未曾前见之金印一颗,遂与兄喜兵卫相商,送与福冈町家米商才藏等考究,三月十五日村长特谕将此物速送官厅,次日即呈于津田源次郎之官厅,云后复展转为黑田侯爵家宝藏。日本人士关于此印议论颇多,对于委奴之读法及其所在地等旧说新见不一而足,迄无定论,考之《汉书》:光武帝有授日本国王印绶之事,此印或即光武帝所授者耶?(14)
“汉委奴国王”金印为正方形,边2.3╳2.3cm,印高0.9cm,连蛇钮通高2.2cm。日本天明四年()为秀治和喜平二位佃农在挖沟时偶然发现。辗转百年后,于年由黑田后人捐献(一说寄存)给福冈市博物馆。“委奴”即“倭奴”。
该印出土后,被儒学家龟井得知,表示要用十两黄金购买,二佃农很奇怪,没有回复,龟井将出价提高到一百两黄金。二佃农与村人商量后便上报了。后被当地领主黑田付白金若干获得。
《印话》第47条:
宋陆放翁遗印为李小石放所藏,江安傅沅叔群书题记。明本《渭南文集》跋云:卷前钤有游字印,乃放翁之章。李小石为拓留其文。小石别有识语云:宋渭南伯放翁先生名印,铜质碑钮,钮有穿,可以佩,其侧镌一“上”字,盖所以防倒用者。刀法亦精。旧为先生萧山裔孙紫英大令钢世藏,大令书画负重名,需次河南与先公善。歾后无子,此印遂展转归于余家。原以文木为匣,上刻徐天池小楷赞并胡穉威、童璞严、汤文端、程春海诸老题名,光泽可鑑。后因胶解,竟为捵盗此印者所弃,惜哉!己未长至沅叔先生以明椠《渭南文集》见示,辄钤于前幅并识其得印之由如此。按今所见宋人印章,多为碑钮圆穿,侧镌上字,官印亦镌上字,唐以前官私印皆无之,足证一时之制矣。(15)
“需次”指官吏授职后,须按照资历依次补缺。“歾”此处同“殁”。“捵”同“抻”。
李小石放,应即李放(?—0后),原名充国,字无放,号墨幢道人、词堪、郎逸、真放等。斋室名墨幢盦、绘境轩,辽宁义县人。李葆恂(—5)子。嗜金石、书画,著有《皇清书史》《八旗画录》《中国艺术家征略》等。曾任清政府度支部员外郎。抗日战争时避居天津。
李葆恂原名恂,字玉卿,号文石,更号叔默、戒庵、猛庵,别号红螺山人。50岁后号熙怡叟。辛亥革命后改名理,字寒石,号凫翁,又号孤笑老人。曾收藏文与可铜印,黄山谷铁质错银马钮印和陆游铜印。据说其五岁能作擘窠大字,九岁能属文。精鉴赏,工诗,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著有《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偶园(一作海王邨)所见书画录》等。
傅沅叔即傅增湘(—9)字润沅,号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清泉遗叟,长春室主人等,四川江安县人。著名藏书家。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曾任北洋政府内阁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其收藏宋、金、元、明、清刻本与钞本达二十万卷以上,是晚清继陆心源皕宋楼、丁丙八千卷楼、杨氏海源阁、瞿氏铁琴铜剑楼之后又一藏书大家。在目录学、版本学方面堪称一代宗主。工书法,善诗文,精鉴赏。著有《藏园瞥目》《藏园东游别录》《双鉴楼杂咏》等。
徐天池即徐渭(—)初字文清,改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浙江山阴(绍兴)人,为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其事迹书画圈中人耳熟能详,对后世影响极大。
胡穉威即胡骙(—)榜名方天游,字稚威,号云持,山阴(今绍兴)人。雍正己酉()渐江副榜,官至直隶州同知。工诗文,尤长于骈文,貌丑而才高,被称之为“浙江一人”,一生多坎坷,病死于山西。
童璞严即童钰(—)字璞严,又字树、二如、二树,别号借庵、二树山人、树道人、梅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工诗善古文,写山水、花鸟皆工,尤长于画梅,精篆刻,爱蓄古玺印。著有《二树山人集》《香雪斋余稿》等。
汤文端即汤金钊(—)字敦甫,又字勖兹,浙江萧山人。嘉庆四年()进士,历官左都御史,礼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吏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并赐御书“庆衍恩荣”匾额。卒谥文端。
程春海即程恩泽(—)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嘉庆十六年()进士,历官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右待郎,户部经筵讲官等。工书法、篆刻,精于金石、书画考订。郑珍、何绍基皆为其门生。著有《国策地名考》《春海诗余》《程侍郎遗集》等。
《印话》第56条:
洹上袁克文氏藏明代三美人小印。三美人者:薛素素、卞赛、柳是也。薛印金质云文钮联珠式;卞印长圆式牙质避邪钮;柳印铜质瓦钮联珠式。三印均圆朱文小篆,纤劲圆润,弥足爱赏。(16)
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学名继前,乳名昭儿,河南项城人,为袁世凯的三姨太金氏生于朝鲜汉城(今韩国首尔)。民国四公子之一。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富收藏,于古钱币研究颇有见地。惜其生活放荡不羁,妻妾成群。袁世凯死后客居上海,挥霍无度,病卒于天津。著有《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古钱随笔》《寒云词集》《寒云诗集》《圭塘唱合诗》《辛丙秘苑》《洹上私乘》等。
薛素素,字素卿,又字润卿,江苏吴县人。明代画家,工诗能书。喜驰马挟弹,百不失一,自称女侠。后嫁李征蛮。有诗集《南游草》。
卞赛,又名赛赛,后自号玉京道人,世称卞玉京,与其妹卞敏合称二卞,明末清初才女,秦淮八绝之一。因父早亡,沦落为歌妓,曾慕吴梅村才华因思嫁之而不果,后因婚姻不得意,在苏州出家为女道士。死后葬无锡惠山。
柳是(—)本姓杨,名爱,字蘼芜。后改姓,名是,字如是,小字怜影,号我闻室主,人称河东君。明末为吴江名妓,能诗善画。崇祯十三年()男装访钱谦益,次年嫁之,钱谦益死,为族人所挤迫,自缢死。著有《河东君集》。
《印话》第58条:
日照王献唐先生藏“薛司空”半通官印,西汉物也。云得之曲阜孔庙东冷摊,为汉官印中极少见者,谓出武帝太初后。“薛司空”者,薛之县司空也。有二绝句记之:“典制扬云说半通,汉官文识旧司空。南来不耐萧寒味,暖到心头是冷铜。”“一笑慰情聊胜无,千金敝帚互扬揄。红炉拨尽寒宵火,苦忆高阳旧酒徒。”末句盖指蓬莱栾调甫也。此印现归济南张亦轩,王氏所赠也。(17)
司空一职,秦以前为掌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西周为三公之一。《周礼》列为六卿之一,掌冬官。春秋战国沿置,位列卿或大夫。宋国因避讳,改称司城。东汉由大司空改称,与太尉、司徒同为宰相,掌土木工程并参议大政,秩万石。魏、晋、南北朝多作为大臣加官,皆一品,但无实际职掌。隋、唐略同。北宋初沿置,用作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徽宗时罢,金朝复置。皆正一品。古籍中,有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此条中谓“薛司空者,薛之县司空也。”恐未妥,县不当有司空,或应为春秋战国时薛国之司空,但印为半通似又于形制不合,待考。
王献唐(—)名琯,号凤笙,以字行,山东日照人。曾任山东大学、齐鲁大学教授,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善诗文、精考古,工书能画兼擅治印。著有《齐鲁陶文》《临淄封泥》《两汉印帚》《五灯精舍印话》《那罗延室稽古文字》等。
栾调甫(—)本名廷梅,以字行,别署山东侉子,山东蓬莱人。著名学者,曾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文史馆馆长。著有《论语研究》《墨学讲义》《墨子研究文集》《历代书籍制度考》《文字学概论》《三经堂杂记》等。
张亦轩即张景栻(3—6)字亦轩,山东济南人。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工书法、善绘事。少嗜书,尝从王献堂先生游,耳濡目染二十余年。以其家颇富饶,遂得遍览群书并大力收购,凡唐卷写经、宋元旧椠,明清佳本乃至名人尺牍尽力收入箧中,精通目录版本。金石文字及音韵训诂,著有《说文解字义证校录》《南明史记事本末校补》《高凤翰年谱》《分隶概论》《檗下琴斋琴谱》……被誉为“献堂之后,齐鲁学术文献之传,唯先生一人而已。”(18)其藏品尽毁于“文革”中。
《印话》言简意赅,內容丰富,多有可资印学研究参考之用。如第32条记“福山王文敏公得‘尚浴’一印,价至数百金……”(页)第55条记“汉两面印有复于一侧刻字者,其式颇不多见,余藏一印曰‘王异众’,背文曰‘王少翁’,侧亦有文曰‘王少翁’三字,亦异制者。”(—页)第48条释印之龟钮寓意:“印钮以龟肇自西京,应劭《汉官仪》云:印者,因也。龟者,阴也。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页)任晓麓先生有诗自题《印话》曰:“拾坠抱残往日事,雄文共读未嫌迟。”此之谓乎?
————————————————————————————
注释:
(1)任晓麓:《石鼓文概述·印话》,齐鲁书社年出版。潘景年“序”第1页。
(2)同(1)第83—84页。
(3)同(1)第94页。
(4)韩天衡编:《历代印学论文选》,西泠印社年出版第页。其中“娋”错为“俏”。
(5)黄惇:《中国印论类编》,荣宝斋出版社年出版第83—84页。
(6)同(1)第97—98页。
(7)同(1)第98页。
(8)同(1)99页。
(9)同(1)第—页。
(10)同(1)第—页。
(11)同(1)第—页。
(12)同(1)第—页。
(13)《澂秋馆印存》,上海书店年出版,“序”第1—4页。
(14)同(1)第—页。
(15)同(1)第—页。
(16)同(1)第页。
(17)同(1)第—页。
(18)王绍曾、沙嘉孙:《山东藏书家史略》(增订本)齐鲁书社年出版。张亦轩简介资料摘自济南张百行、郇起鸿先生提供的张亦轩简介,在此一并致谢。
(发于《书法》年第6期)
01济南市历城区稼轩文化交流协会历城区稼轩文化交流协会是在区委、区政府、区人大领导关怀支持下,由我区稼轩文化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研究、创作、出版、普及、推广、教育和文化产业从业者发起成立的社团组织,协会由区文联主管,经区审批局注册登记成立。
协会是全国首个以稼轩命名的地方社团组织,主要开展稼轩作品推广、研究、普及、传播和历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研究、整理、创作、出版、展示项目。承担历城稼轩故里文化讲堂,《华不注》季刊编辑等品牌文化项目的运营与推广。创办有二安资料馆、二安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