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90523/7160655.html
秋高气爽的9月已经开启,
回顾炎炎的8月,
华泰保险又有哪些亮眼的成绩呢?
一起跟随小泰回顾一下吧!
1
华泰财险与玖富签署框架协议
启动金融科技合作
该篇文章引发多家媒体转载:新华网、今日头条、中国网、东方财富网、搜狐、金融界、北京商报网、中国财经、一点资讯、投资者报等。以下为文章原文,请滑动查看:
向上滑动阅览
当今,中国保险业市场主体快速增加,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如何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借力跨界合作快速建立相对优势,是国内险企都在思考的课题之一。日前,华泰财险与玖富集团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启动金融科技合作。
作为业内一家具有鲜明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保险企业,华泰在余家分支机构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已合作开设多家专属代理人社区门店,专业服务于社区家庭及小微企业。其商险业务与境内外多家经纪公司开展深入合作,承保项目遍布全球;电商业务嵌入50多个知名互联网平台,并具备全闭环的线上保险服务能力。
玖富集团成立至今已有12年,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现已突破万,在社科院发布的《互金蓝皮书》中综合评级连续四年稳居前三。今年,在“AB(AIBlockchain)战略”指引下,新亮相的玖富科技构建起了“4+1体系”(“万卡科技”“火眼征信”“玖富AI中心”“一链数云”四大科技公司及“玖富为办”银行业务咨询),致力于运用科技力量助力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实现新金融格局下的价值共享,发力科技创新与服务银行。
华泰财险与玖富集团的这次合作,旨在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掘各自在金融服务和科技上的优势,重点针对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以及互联网保险等领域,开展风险控制、客户营销、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探索与合作。今后,双方将加快推进以客户为中心和数字化的转型与发展,以科技和创新为引领和支撑,将资源与优势结合,推动双方业务和技术双丰收。
2
王梓木:价值成长与公司治理
以下为文章原文,请滑动查看:
向上滑动阅览
我创办的华泰保险公司成立至今已有22年。一路走来,华泰的成长经历了风风雨雨,崎岖不平。我们走得不是很快,做得也不是很大,但是我们走得很稳、很扎实,坚守了保险的本质,坚守了诚信、规范、创新发展的初衷。我们一路奔波,历经国家发展的四个“五年规划”,完成了两次重大的战略转型,取得了不同阶段的成绩。
一、走出一条稳健经营与健康发展之路
(一)坚持规范经营,成为国内保险业稳健发展的代表
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华泰始终坚持走规范经营和稳健发展之路,力求成为中国保险市场一股健康的力量。华泰自成立以来年年实现盈利,除—年为支持子公司业务发展没有分红外,其余年份均向股东分红,这在国内整个保险业都绝无仅有。我们走出一条稳健经营与健康发展之路,根本上是源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追求。
有数据显示,企业存续超过50年的,在国外比例不超过5%,存续超过年的不到1%。世界历史上保险公司破产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多元化,二是投资失败。中国的经验教训是部分保险公司追求保费规模的盲目增长,导致公司业务的长期亏损。我还在很多场合谈到,国内保险圈做董事长20年以上的一共就三个人:平安的马明哲、泰康的陈东升,还有我。
(二)不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华泰选择做好做久
“做大做强”是企业发展的美好愿景,是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实现的,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做到的。企业脱离“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这两个关键因素,盲目地“做大做强”,就可能进入“危险时速”,掉进“失败”的陷阱。与做大做强相比,华泰选择做好做久。早在0年元旦前夕,我曾给50年后的华泰保险董事长写过一封信,放在50年后才能开启的公司封存箱里。信中的第一句是:“你能看到此信,便是华泰之幸事,我将为之感到欣慰。因为华泰毕竟存续了50多年??”
世界强比的是规模和效益,上市公司看市值,中国企业强多半看规模,因为国企居多。华泰保险在中企协8年发布的中国服务企业强中规模排第位,利润排第48位,但收入利润率排第一位,这是一个特例,说明我们的效益很好。
企业家通过创利来增加社会财富,通过创新和承担社会责任来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企业家两项最主要的社会职责,企业存在的价值首先就是要盈利,而不是有多大规模,只有盈利才能证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认可。企业不创造价值,不为股东提供利润,不仅是企业领导者的失职,而且是对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因为企业家拥有太多的社会资源,如果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家。
华泰保险从财险起家,通过内生积累,已发展成为拥有财产保险、人寿保险、资产管理和基金在内的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公司的净资产从初创时期的13亿元增长到亿元,总资产近亿元,受托管理资产规模最高达到过多亿元。主营业务复合增长率年均33%,累计创造利润近90亿元。公司创始股东绝大多数是国有股东,通过分红已经收回了最初的投资,而且仅以每股净资产计算,原始投资账面增值近7倍。一级市场转让后的累计收益已经达到了17倍,有的甚至更高。
(三)坚守保险的保障本质,保险与投资都姓保
我国的保险公司近年来出现了两种走向,一类姓保,一类姓资,华泰属于前者。姓保的企业坚持保险的风险保障与风险管理功能,保险是雪中送炭,投资是锦上添花。如果把投资当成雪中送炭,最后可能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让你雪上加霜,所以保险姓保,在资金运用方面也要姓保。去年我们与中国商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保险债权投资计划,注册规模亿元,是保险资金支持大飞机项目发展的第一单。这真正符合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来源稳定,追求稳定收益;同时,这也是保险业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国家战略制造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有些同业公司追求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资产驱动负债,这种类型的公司在过去几年曾大行其道,给中国资本市场也带来了重大影响。我认为稳健型保险公司应该是负债驱动资产型,当然现在也有人提出可以双轮驱动。
我们看到一些问题公司,就是负债成本过高,风险过大,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危险的境地。我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不能把一家保险公司的命运押在资本市场上,就如同不能把一家老小押在赌场上一样。同样,不能把我国的资本市场变成赌场,把险资变成赌资,管家变成东家,劣币驱逐良币,使保险业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赌赢了自己是英雄好汉,赌输了政府买单。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态势自去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
二、完成两次战略转型,坚持创新发展
(一)“两个转变”与“华泰现象”
华泰历史上完成了两次战略转型,第一次是0年,华泰经历了成长初期的三年快速增长后,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香山会议”,提出“不以保费论英雄,要以质量效益比高低”。华泰第一次战略转型完成得比较早,确立了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质量效益发展的方针。那个时候,我们按照新的《国际会计准则》认为保险公司应该遵从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的转型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3年,华泰员工一下子减少了1/4,市场份额从第四位降到第十四位,当时《证券市场周刊》还发表了题为“华泰滑落”的封面文章,放了我一幅愁眉苦脸的照片。但也正是在那一年,华泰车险业务第一次实现了承保利润,成为华泰历史上承保盈利的重大转折点。
华泰财险在行业中率先实现两个转变,即从简单的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过度依赖投资收益向实现承保利润转变。这两个转变大多数保险公司至今仍难以做到。
年,华泰财险保险业务实现承保利润2.6亿元,首次超过投资收益。“十一五”(6—年)期间,华泰的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双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华泰财险以1%的市场份额赚得整个财险行业31%的利润,成长为行业内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典范。《中国保险报》曾连续刊发5篇头版报道,将这一现象称为“华泰现象”。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保险业大公司形成历史性垄断,规模优势明显。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中小保险公司生存艰难,路在何方?
(二)差异化竞争,做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十二五”(—年)期间,华泰保险集团正式组建,并启动第二次战略转型,在“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战略定位中增加了“差异化竞争”的新内容,提出要做“细分市场的领导者”。此次转型主要围绕客户端,在客户端建立自己的优势,因为赢得客户才能赢得未来。我们在国内率先引入EA专属代理门店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调动EA店主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区保险服务。历经10年的磨砺,华泰EA门店数量已达家,覆盖全国近座城市,累计服务万社区客户,综合成本率连年下降,表现出自己的经营特色,走出了自己的“一带一路”。“一带”就是华泰综合竞争力的协同带,多元产品的提供带,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服务带;“一路”就是华泰坚定不移的探索之路,广大店主不折不挠的创业之路,EA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的发展之路。
未来的竞争是客户端的竞争,赢得客户就赢得未来。华泰EA商业模式在赢得客户方面具有优势,其价值特点表现在:“一个贴近”,即贴近客户,立足社区。EA目标客户是社区中的中等收入家庭,采取“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服务模式。“两个创造”,EA创造客户价值,华泰创造EA价值。华泰与EA店主之间体现一种合作而非博弈关系。“三个转变”,包括从行商变坐商、从批发到零售、从营销到服务。“四个实现”,包括服务可增、风险可控、盈利可期、前景可观。“EA文化”,EA投入的是关爱,建立的是信赖,服务的是品牌,成就的是人生。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华泰一开始的规模增长是比较快的,到后期规模增速放缓,但是利润增长明显。这10年间,华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4倍,复合增长率24%;净利润增长18倍,复合增长率33%。利润的增长超过了规模的增长。
三、战略转型升级,迈入价值成长之路
(一)华泰两次战略转型,目的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很多公司都在谈战略转型,战略转型的目的是什么?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则是为了在市场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华泰就希望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华泰第一次战略转型是从短暂的简单增长型(规模增长型)转到利润成长型;第二次战略转型是从利润成长型到价值成长型,主要是通过更换跑道、差异化竞争来实现。华泰过去的质量效益型发展,偏重利润而非规模,而由于规模扩张的缓慢,边际效益受限。华泰的发展历史是一个追求利润和价值成长的过程,缺点是规模不够大,边际效益不高,成立20多年仍位于中小保险公司行列。
(二)从“利润成长型”向“价值成长型”转变
年8月,华泰在以往两次战略转型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拉开了第二次战略转型升级的序幕。这一次,华泰提出要实现从“利润成长型”向又好又快的“价值成长型”转变。
价值成长型属于企业最理想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种增长模式。价值成长包含四个要素:一是客户,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包括客户数量、客户黏度和客户深度;二是品质,关键指标要优于行业,包括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增长率、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收益率等,品质拼的是管理;三是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