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今天正式出炉盘点三年开放,外资保险

白癜风好治愈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来源:娱贯财经今天,中美高层面对面坐着,开始了战略对话。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也在今天以CBIRC“2号令”的方式发布了。与年12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变化甚微,只有两处,一处是第33条对保险子公司的定义中,增加了“一家或多家”的措辞,另一处是第34条增加了对于资料的本项具体要求。细则自3月19日公布之日起施行。这也意味着,股比“铁顶”正式取缔,从此在内外资一致的原则下,中外资保险机构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同一规则下开展业务。几天前的3月2日,CBIRCChairman郭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年以来,共批准新设各类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多家。其中,一批在财富管理、商业保险、信用评级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专业机构,通过独资、控股或参股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外资机构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积极性显著提高。Chairman郭同时表示,年会继续考虑放宽这些方面的合作,进一步降低外资准入门槛,而“现在没有什么领域不开放了”。自从保险业进一步开放以来,一批“安”字头外资巨头又各自有了新动作,收获满满。比如,德国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SE,下称“德国安联”)不仅拿下了中国的首张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牌照,还拿到了首张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牌照,又将合资公司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中德安联”)收为全资子公司。而宣布将中德安联收为合资子公司的这一天,恰好是安联德国成立周年的日子。只用了一年时间,安联中国的“航母战斗群”已隐然成形。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之下的年,全球经济陷入停摆,中国的经济已走上复苏,成为经济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因此,看好中国市场,加速在华业务发展,也成为安联们的共识。截至年,外资保险的市场份额已占6%,其中人身险市场份额远超产险市场份额。总保费收入则超过亿元。自从宣布保险业进一步开放以来,已过去了三年多。两年多以来,除了市场份额和保费规模发生了变化,更大的变化则来自于,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相关的政策红利出台,外资巨头们在华布局策略比以往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目前来看,大致呈现寿险独资化、财险合资化的趋势。寿险:单飞之路2月5日,安联中国宣布,将受让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信信托”)所持的中德安联49%股权。这也意味着,收购完成后,成立已有22年的中德安联将成为安联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在此之前的年12月,德国安联已将其在中德安联的股权转让给安联中国,完成了股权“交班”。中德安联成立于年,原名安联大众人寿。作为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且是第一家与欧洲巨头合资的寿险公司,中德安联亦身历了更名、中方股东更替、渠道薄弱、长年亏损等诸多“合资病”。直到年太平洋人寿副总经理陈良加盟中德安联,成为该公司首位来自中国的CEO,中德安联才逐渐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并开始实现盈利。截至目前,其已拥有10家省级分公司,在近40个城市开展业务。截至年,其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9.74亿元,同比增长4.24%;净利润5.23亿元,同比下降24.31%。年原保监会发布的《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将外资寿险公司皆需采取股比为50:50的合资模式予以规制,成为外资股比“铁顶”。这种股权结构一直被业界视为合资公司发展的一大掣肘,多年来亦有不少外资公司建言寻求改变。在20多年的发展中,已有一大批合资寿险公司发生了股权更迭或减持,其中一些由合资变为中资,唯有友邦人寿独享作为独资公司的政策红利和先发优势,在外资寿险中一骑绝尘。实现控股尤其是绝对控股,外资巨头们便可以掌握更多的或绝对的话语权,贯彻自己的经营理念。一位曾操作过国际并购项目的外资保险公司人士表示曾对娱贯财经表示,允许控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拓宽,才能真正地提高外资的积极性。母公司的整体协同价值、资本统筹、战略规划、品牌经营以及集团内整体协同等,才能更好地贯彻。直到年7月,金融委办公室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即“金融业开放11条”)提出,将取消外资股东准入中对经营年限和设立代表处两年的要求,以及外资寿险公司50%的股比要求。“铁顶”才开始松动。年最后一天,CBIRC发布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删除“外国保险公司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合资在中国境内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其中外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1%”的规定。修订完成后,保险业新一轮开放的最关键的障碍将正式消除。而在此之前,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已在年5月宣布,将收购国民信托所持的汇丰人寿50%股权,将汇丰人寿收为其全资控股子公司。如今加之中德安联,如皆获批,中国市场将出现包括三家独资寿险公司。此前业内曾有预判,新政放开短期内不会对保险业格局带来明显变化,合资公司可能在短期内不会对进一步增持股权有太大诉求。但从年的情况来看,外资巨头们谋求改变布局的步伐显然已提速。与其他合资寿险公司多选择以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产业公司合资的模式不同,中德安联和汇丰人寿的合资伙伴皆为信托公司。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其他公司,由于信托公司的角色通常是受托管理,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说,中德安联和汇丰人寿转型为外资独资公司更具现实之需。年1月3日,CBIRC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化银行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其中便包括,支持保险机构根据业务需求合理布设分支机构,拓宽业务范围。此前,由于受限于分支机构批设的限制,外资寿险公司的业务规模难以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肩。随着开放新政落地,这一藩篱正在被拆除。无论是外资独资还是合资,如今皆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摆脱“合资病”亦有了更大的动力。根据CBIRC披露的外资公司分支机构批设信息统计,年以来,共有8家外资寿险公司、3家外资财险公司获批增设分公司,其中便包括刚刚“分改子”之后便迈出扩张首步的友邦人寿。友邦人寿执行董事及总经理张晓宇曾在一个论坛上谈及,友邦保险“分改子”是友邦集团的历史性突破,友邦人寿成为独立法人机构后,意味着三件事:一是治理结构更加合理和规范,二是意味着可以在业务领域开拓新的赛道,比如PE、房地产等投资领域,以及获得全国范围的互联网经营许可。三是有机会进行区域扩张,而这些对于友邦人寿下一步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将中德安联升格为独资子公司,安联中国总经理索玛斯·阿尔汀(SolmazAltin)公开表示,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因此受让中德安联的股份,将加强安联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可以把握更多的业务新机会。年1月11日,德国安联正式成为奥运会与残奥会的全球保险合作商。“单飞”后的中德安联作为安联系全资子公司,亦将在新的政策红利下和未来发展中得到安联更多的支持。安联中国副总经理、中德安联CEO陈良此前在茶道燕梳上海大讲堂上透露,随着安联中国战略的推进,德国安联的品牌、产品线、服务等,将与中国市场的需求进行结合。充分运用外资股东的专业优势,更完整地体现股东的专业基因,深挖高质量发展的“护城河”,将成为新一代独资寿险公司的既得优势。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外资保险格局。财险:合资or独行虽然保险业新一轮开放政策,主要对人身险公司产生影响。不过随着开放的深入和行业的发展,财险市场亦出现很多新的动向。一个显著变化是,一批外资独资财险公司走上“独改合”之路,其中一家便是德国安联旗下的在华财险公司安联财险。年11月,安联财险公司引入京东旗下的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作为第二大股东,变身为合资财险公司,并更名为京东安联财险(最近官微更名为京东财险)。在财险市场,外资财险先后经历了以外资在华分公司、法人子公司的变革之路,与中方股东成立合资公司,则成为近年来尤其是保险业新一轮开放后的新现象。新股东的加入,带来的不仅是股权结构的变化,还有市场地位的变迁。以京东安联财险为例,其“变身”之后迅速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模式。相关数据显示,在合资的首个完整年度,保费收入达25.3亿元,同比增速%,同时实现了盈利。年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之下,前11个月保费收入亦实现32.06亿元,同比增长51.61%,保费规模已超过了年全年数。在京东安联财险业务激增的背后,离不开其新股东京东的助力。年“京东购物节”与“京东11.11全球好物节”期间,京东安联财险便揽得保费收入合计近4亿元。年仅在“京东购物节”期间,京东安联财险的保费收入便逾3亿元,同比增长31%。与京东安联财险的路径相似,国泰财险、现代财险和三星产险等外资财险公司,亦选择与互联网巨头牵手,改弦易张变身为合资公司。同样地,借助于新股东的力量,这些公司也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比如,引入蚂蚁集团作为控股股东四年后,业绩一直差强人意、曾经六年累计亏损8亿元的国泰财险,实现了首次盈利。现代财险则正在向科技型财险公司转型,与其新股东滴滴出行的业务合作模式已初见轮廓。另一种合资方式则来自外资与中资的合并。年12月24日,华泰保险集团对外回应称,经监管部门原则同意,华泰财险将吸收合并安达财险的业务,双方将通过合并实现强强联合。此前,安达集团已成为华泰保险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华泰保险集团亦因此从中资公司变身为合资公司。而华泰财险亦随着华泰保险集团变身为合资公司,亦被纳入外资财险公司管理。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年前11月的数据来看,华泰财险保费收入为63亿元,安达财险则为6.6亿元。完成吸收合并后,中国财险市场亦将迎来新的变化,华泰财险将成为最大的财险公司。除了外资引入中资、外资之间吸收合并,还有一种合资方式是外资参股中资财险公司。德国安顾集团进军中国财险领域,便采用了该模式,在年6月战略入股同处山东的泰山保险,以8.82亿元揽得泰山保险24.9%的股权。外资财险公司股权的变化,带来的一个直观变化是外资财险第一的位次的更迭。相比作为独资寿险公司的友邦人寿一直稳坐外资寿险公司首席,与其曾经同为AIG旗下成员的美亚财险,则面临市场地位日渐没落的尴尬处境,这种没落正是始自中航安盟合资后的年。彼时,引入中航工业集团、变身合资公司中航安盟农险的法国安盟保险成都分公司,在合资的次年(年便超过美亚财险跃居外资财险保费第一,显示出成为合资的力量。法国安盛集团收购天平车险后,与旗下在华子公司丰泰保险合并成安盛天平后,外资财险首席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安盛天平又取代中航安盟,跃居外资财险首位。在本轮外资财险合资潮中,法国安盛集团则反其道而行之:将合资的安盛天平财险变为其独资财险子公司。安盛集团此举有其理由:作为原由中资公司天平车险和外资公司安盛财险合并而成的安盛天平财险,其与目前市场上的外资独资财险公司原本便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作为中资公司时已基本完成了网点的铺设,具已具有相当的业务规模。在此基础上,将其变身为独资公司,安盛集团在其未来发展上将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和战略的执行力。与安盛集团走相似之路的是史带财险。年12月25日,史带财险在保险业协会公告称,其外资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将受让杭州艾加健康管理与杭州银河财务咨询公司的股权,其合计持股将比例由97.58%进一步升至99.22%。在随后的年3月3日,史带财险又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每股1.6元的价格收购了股东昆仑信托持有的0.2%股权,其合计持股比例进一步升至99.42%。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控股权发生变化后,会随之带来经营策略、经营模式乃至企业文化的巨变,这也将决定公司发展路径的变化。以史带财险为例,其前身原本是一家中资财险公司大众保险,年引入美国史带国际作为第一大股东后,变身为外资财险公司。美国史带入主后,对其进行了基于其经营理念的改造,比如,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车险业务,裁撤分支机构,强势实现了转型。有关数据显示,转型以来,摒弃了中资财险公司打拼车险的传统之路后,史带财险一直保持盈利状态,且保费规模亦逐年俱增。截至年,21家外资财险中,有17家实现盈利。从年前11个月的保费数据来看,外资财险的保费增速达37个百分点,远高于中资财险5个百分点的增速。截至年底,外资财险的保费收入超过亿元,虽然与外资寿险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比之保险业开放初期已是两重天。布局:追求多元化截至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巨头们,多数已揽得财、寿险牌照。不过,对于日益重视中国市场的外资巨头们来说,仅有两张牌照是远远不够的。此前,CBIRC曾对外表示,删除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30年经营年限的要求,将为规模或经营年限没有达到该标准但具备专业特色的外资机构来华设立机构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资管、养老领域,成为外资巨头们围绕保险主业,拓展保险业务外延的主要发力点,亦成为其揽获牌照的重点领域。年9月30日,招商信诺人寿控股的招商信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开业,成为继中信保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在保险业新一轮开放后成立的又一家合资资管公司。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安联。年1月28日,安联保险资管公司获批筹建,成为年12月30日签署的《中欧投资协定》后批筹的首家外资独资资管公司,也是业内首家批筹的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自年以来,已出现了五家外资资管公司(其中四家已开业),长期由中资资管公司作为主导的保险资管市场迅速被打破。成立近半年的友邦人寿,亦在谋划申请资管牌照。年1月,张晓宇在银保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分改子”为友邦人寿创造了机遇,在拥有法人实体后,下一步将考虑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一直以来,作为外资独资公司的友邦保险,几家分公司的资金运用由友邦资管中心运作。在资管新规之下,成立独立的资管公司进行专业化主体运作,无疑成为友邦保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资管领域,新一轮开放为外资公司打开政策空间的,还有养老领域。年3月,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获批筹建,成为国内首家外资养老保险机构。年的最后一天,该公司获批开业,正式进入养老领域。不过,德国安联在对牌照上有所取舍。在筹建安联资管公司的同时,在年11月宣布退出与中国太保合资成立的太保安联健康险。安联的德国老乡德国安顾集团,在华拥有了财、寿险牌照之后,则在保险上下产业琏进行布局。年5月,其旗下的安顾汽车行业解决方案公司与长城汽车完成了合资成立的汽车服务公司天津易和信息科技公司的交割。四个月后,旗下的旅行者援助及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欧乐旅行援助与欧善北亚咨询公司完成了整合。安顾集团表示,其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taia.com/htdc/120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