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513/4622774.html
饮食滋味
(3)吴茱萸(越椒):芳香、避秽、除恶
吴茱萸,又叫越椒,就是在吴越一带(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出产的花椒,它是黑色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吴茱萸。
吴茱萸的叶子、果实都具有芳香、避秽、除恶的效果,所以九九登高的时候插吴茱萸的叶子就有除晦的寓意。
我碰到肚子像冰块儿、嘴里往外漾唾沫、头疼(特别是阳明头痛)的患者,就会让他们煮吴茱萸汤喝。《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在这个药方中,吴茱萸一般用三克;有的人不懂,用了十克,把人吃得满嘴都是泡,但是患者却觉得这样的大夫用的药很有效果。
一般来说,患者不害怕吃了药会感到难受,而是害怕吃了之后,会泥牛入海,没有任何反应。如果患者吃了药之后拉肚子了,就会觉得是在排毒;吃完之后满嘴口疮了,就会觉得毒都发出来了。他们不知道,这其实是因为大夫剂量没有掌握好,才会出现那些症状。
如果用黄连搭配着吴茱萸用(黄连苦寒,吴茱萸辛热),就变成了一个辛、苦的药,专治胃里寒热交结(上面热下面寒,交结在一起)的患者。
所以治疗失眠要用栀子豉汤,治疗胃病要用左金丸。左金丸的主要成分是吴茱萸和黄连,吴茱萸味辛,黄连味苦。
中医有句话叫“辛开苦降”,辛味的药可以把郁结的寒打开,苦味的药泻心,就可以把顶到嗓子眼儿的食积泻下去。
其实,真正治病的药,药味配伍并不多,而现在很多人都是故弄玄虚,用了很多药,但效果跟只用几味药是一样的。
烹调的时候,我们基本不会用到吴茱萸,因为它的口感不是很好。
(4)芥末:专消脂肪瘤、纤维瘤等阴寒的痰核
我们吃生鱼片时必备的东西—芥末。
芥是中国出产的药,它的根磨成末,是黄色的,叫芥末,它结的子叫白芥子;而日本人的芥末是山葵,是绿色的(日本有个环境最好的县叫静冈县,那儿出产的山葵很有名)。
山葵对水土的要求特别高,需要特别干净的水才能生长,样子长得跟我们吃的小莴笋一样。
中国的芥末是黄色的,日本的芥末是绿色的,但效果是一样的。
芥末有什么作用呢?有句话叫“芥末辣得鬼抽筋”。所以芥末可以极大地震动人的三焦和心包,动的是人的神经。而且白芥子这味药,专门化皮里膜外之痰。我们身上长的脂肪瘤、纤维瘤,其实就是不化的、阴寒的痰,中医称之为痰核。
所以对于那些身上长疙瘩的患者,我就跟他们说:“第一,您别喝冷饮了;第二,少吃点儿猪肉,少吃点儿水果。”然后我会再给他们配点儿化痰、散结的药,里面就有白芥子。
白芥子、橘叶、橘皮里面的络,还有丝瓜的瓜瓤,这些都是很好的化痰药。
白芥子用量也不能太大,因为它的性特别热。中医里有个方子叫阳和汤,专门治疗寒毒深入到骨头里面的症状,里面就用了白芥子、麻黄还有炮姜。
(5)紫苏叶:吃生鱼片儿的时候,一定要多吃紫苏叶
紫苏叶是北方人不太留意,南方人常用的一味药食。正宗的紫苏叶,叶面是绿色的,叶背是紫色的,专解鱼、虾、蟹毒。我们去餐厅吃生鱼片儿的时候,服务生端上来的都是用苏叶托着的金枪鱼、三文鱼的鱼片儿,请大家记住一定要把紫苏叶一起吃了。
第十一章
调身的智慧
什么是调?意思就是把五味(酸、苦、甘、辛、咸),或者说是十味(酸、涩、苦、焦、甘、淡、辛、辣、咸、鲜)根据身心不同的需要,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把它们调和起来。
1.为什么饮食要调和五味
(1)有多少人会调和五味
前面讲过了烹,现在我们来讲调。
什么是调?意思就是把五味(酸、苦、甘、辛、咸),或者说是十味(酸、涩、苦、焦、甘、淡、辛、辣、咸、鲜)根据身心不同的需要,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把它们调和起来。
这个原则是商代的开国宰相伊尹创立的。伊尹原先是个厨子,后来因为懂得调和五味,就有机会跟汤王由滋味儿说到天下之道。
《吕氏春秋》中有个《本味篇》,里面记载的就是伊尹跟商汤说滋味儿的事儿。什么东西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做才好,如何掩盖那些食材的缺点,又该如何突出它们的优点。
下面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对《伊尹汤液经》内容精髓的传承。在学习之前,我们要先学会做饭,然后再领会《伊尹汤液经》的智慧,了解开方配药。
(2)以人为本,《辅行诀》是《伊尹汤液经》的精髓
《伊尹汤液经》的方子(经方),是古代的大医在体会食材和药材的本性、本味后,调和出来的方子—经方。而绝对不是我们普通人想象的,类似于头疼加点儿去头疼的药、脚疼加点儿去脚疼的药那种。
为什么说我们幸运呢?本来《伊尹汤液经》是失传了的,当时,王道士在敦煌发现宝库后,就把里面的很多东西都卖掉了,但有一些方书很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其中就有我反复跟大家强调的《辅行诀》,而《辅行诀》对《伊尹汤液经》做了很大的保留。
《伊尹汤液经》一共将药材分为了上、中、下三品,它的体例和《神农本草经》是一脉相承的。
我之前说过,我们中医的发展趋势是这样的—从巫医变成道医,然后又变成儒医,最后变成了所谓的现代中医。
《本草纲目》已经不再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原则了,而是以药物为本,接近于西方的科学百科全书。
所以《本草纲目》的分类是按金石类、介类、鳞类、禽类、兽类、草类、木类……进行分类的,是以自然物为本的分类。而《神农本草经》是以药材对人的效果的不同进行分类的,是以人为本的分类。
《神农本草经》中说上品久服可以通神明、可以成仙;中品作为药,可以用来治病;下品是有毒的,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这本从敦煌发掘出来的《辅行诀》,上面写着“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在这本书中,陶弘景保留了《伊尹汤液经》里三百六十个方子中的六十个。
2.要想活到天年,先把自己的五脏调好再说
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更替,道家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伊尹也是道家的,周朝的开国宰相—姜尚(姜子牙)也是道家的。陶弘景作为一个道家的修行人,他对《伊尹汤液经》的内容和思想的保留是相对较为完整的。而在他之前的另外一个人—张仲景(儒生,通过举孝廉入仕,后官至长沙太守),他是不认同道家那套理论的,所以他基本把伊尹的方子都改了—有的把名字改了,有的把论述改了,他不喜欢道家。
我们现在只能从陶弘景的《辅行诀》中体会伊尹是如何认识药物,又是如何配伍的。通过这些指导我们如何调和滋味,如何做饭。
《辅行诀》里写道:“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凡是想学道、悟道的人,想活到天年,就必须先把自己的病治好了。如果有老毛病没治好,或者是偶感微恙,就要按照以下五脏补泻的法则去调理。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没有物质基础(精是物质基础);没有精去喂养你的真神,你的真神也就难以守住了。
现在,很多人病还没有治好,就去修道,结果练得走火入魔、出偏。所以,只有先把自己调养成一个脏气平和、健康的人,才可以去修内视之道—“内景反观”。“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
扁鹊也是在跟随长桑君学习完了之后,才以此视(祭祀状态下出神感到的东西)病的。司马迁的《史记》里写道:“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可见这种“视”的功夫是在先祛疾,使脏气平和的基础上再进行修行后,才能达到的境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