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吃辣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112/5837958.html
财新周刊援引权威人士消息称,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总体上,这对券商股是一剂利空,因为多了一个抢食者。外资也是A股券商股的抢食者,但银行这个抢食者更厉害,这个主要表现在经纪业务上。
目前,国内证券业虽然对外资开放了,但外资控股的券商大多拿到的是投行业务牌照,虽然有几家拿到了全牌照,但他们最大的优势有两个:①外资介入中国会优先找他们辅佐,②他们投行经验非常丰富,且在海外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他们在本土客户的积累上,是从零起步。国内银行在这一块上得天独厚,他们有丰富的散户资源与企业资源,当然,缺点是投行业务经验是零。
由此可见,国内银行与外资的优势是互补的,好在他们各自为政,如果联手走到一起,那是目前所有券商股的噩梦。国内政策是不允许他们走到一起的,银行业是外资的禁地,不允许与外资发生任何关系。如果不走到一起,对现在的券商股有何种冲击?我认为来自于两方面:
①国内银行在投行业务上经验是零,他们虽然资源丰富,但承销与保荐团队的建设与磨合,不是拿钱就能砸出来,后面需要有强大的投研实力做支撑。他们会在哪里出现突破?我的经验是,他们会在经纪业务上形成突破。经纪业务只是简单的通道业务,只要佣金给的低,就不愁没人来开户。最重要的是,银行自身的散户量巨大,他们只需要在网银里加入“证券交易”功能即可,都不需要重新开户,毕竟客户开银行账户时也是实名制的。
我的“招行香港卡”就是这样的,除了有储蓄汇款功能外,还有美股港股交易功能,这就是传说中的“混业经营”。国内银行若真的获得了券商的牌照,他们最先有起色的业务一定是经纪业务。银行用户以后交易证券,就像现在在网银里交易纸黄金、纸原油一样方便。这将对经纪业务占比居前的小券商形成严重的冲击,也会加速头部券商们在自营、投行业务上发力。上面为何要让银行也获得券商牌照?我猜最大的用意是:将居民的储蓄资金引导到股市里,为产业升级添砖加瓦。目前我国居民储蓄资金高达70万亿元,如果有20%的流入股市,那就是14万亿元,足以把股市顶翻天。
②外资目前拿到的大多是投行业务的牌照,只有少数几家拿到了全牌照,所以它们更多的是将分食国内券商的投行业务。但是,我认为上面放开外资控股券商的限制,应该是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对于外资而言,中国的金融市场巨大,这是一块肥美的蛋糕,尽管当下他们在客户资源的积累上是零,但是只要现在开始积累,迟早会有突破。上面的算盘是,有了外资控股的券商,必定会吸引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他们将为中国的产业升级贡献资金,也将分享中国的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外资虽然控股了以往的合资券商,但这些券商目前大多只有投行业务牌照,没有全牌照;再加上他们自身的优势,他们更多的是吃“外资流入中国”的增量市场,主战场不是与本土券商抢食国内的存量市场。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外资券商与本土券商在投行业务的边界上肯定会模糊,有实力的外资券商一样会吃到本土市场,有实力的本土券商也会吃到国外的市场。在这场争夺战中,投行业务居前的券商有先天优势,他们望飞速成长,并于外资券商交手;投行业务差的券商就会很被动了。
综上所述,国内银行若拿到了券商牌照,这虽然会整体利空券商行业,但是,它会严重利空经纪业务占比居前的小券商,对经纪业务占比下滑的头部券商没有实质性影响,而且会刺激头部券商们加速在自营业务、投行业务上发力。外资控股合资券商,对投行业务相对居前的头部券商们是一个冲击;鉴于各自优势,两三年内应该是各自吃各自的份额,然后就是互相抢市场了。这会倒逼国内的头部券商们加速成长,以前传闻的中信与中信建投合并是方法之一。
今年的改革,彻底改变了国内证券业靠天吃饭、不思进取的格局,这将会改变以往牛市里券商股普涨的走势。券商行业将迎来很大的分化,类似已经出现分化的空调行业、白酒行业一样。这两个行业是典型的经过混战后,头部企业越活越滋润、尾部企业批量倒闭或被兼并重组,中间企业虽没有倒闭,但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现在券商有45家上市公司,若加上没有上市的,一共是家。这是证券业协会网站上的最新数据。家公司干同样的业务,既浪费资源,又浪费市场份额,未来3-5年至少会消失70%,只有是综合实力居前,或者在某一业务上精耕细作的券商才能活下去。
比如:①中信证券,综合实力第一,A股里绝对的王者。尽管过去的5年做出了一些饱受诟病的事情,但作为中信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后台硬、实力强,它依然是国内券商的门面担当,后期望获得更多的资金,成为能够出海作战的航母级头部券商。
②中信建投,投行业务十分彪悍,能够与中信叫板,它算是一个精品券商。当然,它其它方面也不弱,所以也跻身于头部券商行列。市场传闻它将于中信证券合并,以前我们专门撰文分析过,它与中信证券有共同的控股股东,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合并的可信度十分高。
③华泰证券,曾经投行界的“四大天王”之一,但近两年投行业务下滑的比较明显,今年上半年的承销收入已经排到第5名,被光大证券超越了;首发承销金额则滑落到了第7名。但它在经纪业务转型财富管理上发力很深,不管是交易总额还是市场份额,都是第一名,且把第二名的中信甩得比较远。
③海通证券,老牌券商,上海国资委旗下公司。在未来的兼并重组大潮里,它最有可能与上海国资委旗下的国泰君安、东方证券合并重组,以便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海通证券各项业务都居前,自营业务的杠杆率最为冒尖,是所有上市券商股里最敢在自营业务上加杠杆的;股市行情不好时,它跌得比较猛,股市行情复苏时它涨得也猛。
④东方财富,互联网券商,证券业收入占到了80%以上,且证券业收入主要来自于经纪业务与两融业务。它的优势是利用互联网优势蚕食其它券商的经纪业务,缺点是交易数据积累不够,后期想要转型为财富管理需要很长的时间。华泰刚好相反,它有丰富的客户交易数据积累,但技术上没有东财牛。
我认为东财不能算是一家证券公司,尽管其证券收入占比很高,但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果仅把它当作一家证券公司,它是没有大的前途的,经纪业务是一个技术含量不高的辛苦赛道,而且天花板很低,现在还传闻要受到银行的挑战,这个赛道无法孵化出伟大的公司。
如果把它当作一家互联网公司来看,它就有无限的可能。我想,它们的实控人“其实”在互联网领域耕耘这么多年,也不会甘于只做一家证券公司,因为它们从事的是最辛苦的经纪业务,其它高端业务如自营、投行根本没法展开,且展开了竞争也十分激烈;如果继续在互联网赛道走,那就会轻松很多。至于在互联网赛道上怎么走,我也看不透,不然我就会强烈看好它了。我试着畅想一下,它未来会不会在智能投顾、量化交易上有所表现?
⑤华鑫股份,这家公司其实不咋地,妥妥的尾部券商,其唯一的亮点是与大摩合伙成立了一家名叫“摩根华鑫证券公司”,这家公司只能从事投行业务。本来华鑫股份有70%,摩根只有30%。后来随着国内的限制放开,摩根在股份上的占比节节攀升,现在达到了51%,华鑫股份只有49%了。
如果未来继续保持这个比例,华鑫股份是可以在后面的盛宴里分一块肉的,毕竟外资介入中国是很大的一块增量。但是,华鑫股份何德何能可以继续享受这块肥肉?摩根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有客户资源,凭啥让一无所有的华鑫股份继续分肉吃?之前之所以让华鑫股份入股,主要是政策限制,摩根最好的选择是找一家弱鸡证券公司组建合资券商,然后等美国步步攻破中国金融大门,然后自己实现全资控股。不然的话,摩根完全可以去找中信、华泰这样国内资源丰富的大券商合作。之所以没有,是因为它压根就没对我们国内的业务感兴趣,所以,它与华鑫股份的联姻,我不敢长期看好。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