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度推荐
中国人口趋势的疑点、难点、和亮点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易峘S5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刘雯琪S3研究员
朱洵S2研究员
摘要
“七普”数据解剖及释疑
众人瞩目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数据于5月11日正式发布。数据显示,全国人口14.12亿,较年增加7,万人,年均增长0.53%。根据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两次普查之间的年份开展抽样调查。由于电子化流程及疫情后大数据系统更为完善,本次普查漏登率下降为万分之五、比10年前减半有余。经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我们在本文中对七普显示中国人口趋势的相关疑点、难点和亮点以问答形式展开分析。
一、如何看待“七普”数据覆盖率及真实性?
七普数据隐含的总体人口增长趋势略优于此前抽样调差数据。综合评估,我们认为数据难以证伪。非普查年份的人口是根据当年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口径不同,不应直接用年公布的总人口与年普查数据做比较来计算年度变化。此外,本次普查漏登率大幅下降至0.05%(上一次普查漏登率为0.12%),总人口规模下的万分之七漏登率对应约万人口,表现为人口增长高于市场预期。
二、如何看待人口老龄化及出生率趋势?
根据统计局公布数据,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1.3。年出生人口为万人,较年下降约万,相比年的万几近“腰斩”。此外,目前生育率中包含正在消失的二孩”堆积效应”,去除这一因素,中国当前生育率可能已经降至1.0-1.1左右,远低于联合国经社部估算的年世界总和生育率(2.5)和世代更替水平(2.1),也低于日本(1.3-1.4)、欧洲(1.6)和美国(1.7)。统计局最新预测表明中国的人口总量即将在-年间达到峰值。老龄化程度加深,抚养比快速上升。年中国人口平均年龄升至38.8岁。抚养比从年的34.2%快速上升至年的45.9%,60岁以上人口比例10年间上升5.4个百分点。相较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老龄化进程更为迅速,或与严格的落户政策有关。
三、人口流动趋势如何?
表观城镇化加快——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升至63.89%,高出年估计水平3.2个百分点,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度落后,人户分离人口达4.93亿(占总人口35%),比年增长89%。人口流动规模显著扩大,跨省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比例超三成,人口明显往东南沿海和大城市集聚,东北三省人口流出最为明显,西部地区受益于成都的发展、人口流出放缓。
四、“坏消息”之外、七普的有哪些“亮点”?
4大亮点——1)性别不平衡现象边际缓解,但新生儿性别比例仍然相对失衡。2)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文盲率下降,人力资本上涨。3)户均人口数快速下降至2.62人,七普期间年均增加万家庭户(年增长率2.1%),户数上升速度快于人口上升速度,仅户数增长即支持(城镇化外)的年住宅成交12亿平米以上。4)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应潜在增长率承压,但也预示储蓄率有望下降,消费占总收入比重有望进一步上升——即趋势总消费增长有望继续高于GDP。
五、七普凸显了哪些政策的紧迫性?
“七普”数据凸显相关改革的紧迫性——我国应尽快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年龄;加快职业培训普及以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此外,户籍制度改革亟需推进,而针对“房价”这一关键掣肘,政策有必要加大人口流入城市的土地供给,坚持房住不炒、抑制房价,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风险提示:外部环境变化超出预期,改革进程滞后。
正文目录
一、如何看待“七普”覆盖率及真实性
二、如何看待出生率及老龄化趋势?
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提升,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四.“坏消息之外”,七普数据有哪些“亮点”?
五、七普凸显了哪些政策的紧迫性?
图表目录
图表1: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两次人口普查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图表2:人口普查人口数漏登率进一步降低
图表3:出生人口及出生率大幅下降
图表4: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较高
图表5:自年以来,总和生育率水平逐年下降
图表6:我国总和生育率处于较低的水平
图表7: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抚养比快速上升
图表8:相较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北京和上海老龄化速度更快
图表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显著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图表10:流动人口规模明显上升
图表11:年各省份人口
图表12:七普和六普省和直辖市常住人口变化
图表13:各地区人口占比
图表14:男女性别比边际缓解
图表15:七普人口受教育程度上涨
图表16:平均家庭户人口减少
图表17:家庭户数增长快过人口增速
图表18:家庭户数的增长对房地产需求有一定支撑
图表19:中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和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差距较大
一、如何看待“七普”覆盖率及真实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人口共14.1亿人,相比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7万人,修正了此前对于“人口可能负增长”的过度悲观市场预期。但过去十年间,全国人口年均复合增速CAGR有所放慢——过去10年实现年均0.53%的增长,比~年间CAGR0.57%下降0.04个百分点。从年的人口普查以来,最近四十年间,我国人口增长率呈现缓步回落态势(图表1)。
不应该直接用基于小样本抽样推算的年人口数据、与年普查数据做比较。之前有部分市场观点质疑数据的真实性——根据普查结果,年11月1日0时的全国人口、较年(非普查年份)统计局常规公布的全国总人口增加了万人——而~年间的根据统计局公布年度总人口数据计算的年均环比增量只有约万人;国家统计局专门就此问题答记者问,指出“非普查年份的人口数是根据当年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部分年份抽样调查漏登率较高、会导致推算的人口总体存在一定偏差、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累积,可能影响年度数据以及年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局指出“我国人口惯性增长阶段正渐趋尾声,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时代则渐行渐近”;预计到“十五五”时期(-年)会迎来中国人口总量的“拐点”。尽管放开二胎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生育水平走低态势,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或仍需更多政策变量配合;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分布等特征对劳动力供给量、消费市场结构的影响仍值得重视。统计局最新预测表明,人口总量即将在到年间达到峰值。
二、如何看待出生率及老龄化趋势?
年普查的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至8.5‰。年出生人口仅万(图表3),相当于年的5成左右(彼时万)。二孩政策已发挥了应有的效应,但一孩生育意愿较低。年元旦,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年的35.6%大幅上行到17-19年的58%左右。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数量的比例达到57.7%,一孩所占比例仅为42.3%(基于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图表4和5)。二孩政策已逐步发挥其效应,但部分家庭(如一线城市生育成本较高的家庭等)生育意愿提高有限,目前政策尚未有效解决这部分家庭生育意愿下降的问题。
总和生育率1.3,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和放开“二孩”政策后的刺激效应边际减弱的影响。总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rate)反映每名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即妇女平均生育1.3个孩子),远低于联合国经社部估算的年世界总和生育率(2.5)及人口维持长期稳定所需的世代更替水平(2.1),也低于日本(1.3-1.4)、英国(1.7)和美国(1.7)(图表6)。年的新冠疫情一度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部分产妇对住院分娩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生育意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水平整体较低,-年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1](1.5)。我们去掉生育率中2孩的堆积效应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此前曾受政策约束的二孩生育意愿在短期内集中释放(特别是即将错过育龄的中年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从而带来额外的生育率,生育率的下降可能更为明显(至1.0-1.1)。
老龄化程度加深,抚养比快速上升。年,中国人口平均年龄已升至38.8岁。抚养比从年的34.2%快速上升至年的45.88%,60岁以上人口比例10年间上升5.44个百分点。中国的抚养比拐点出现在年前后,近年来上升的斜率较为陡峭(图表7)。
相较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北京、上海老龄化进程更为迅速,或与严格的落户政策有关。年北京/上海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13.3%/16.3%,较六普增加4.6/6.2个百分点,而广东老龄化人口比例为9.6%,仅较六普增加1.8个百分点(图表8)。相比广东省,北京和上海的老龄化进程更快,可能是由于更严格的户籍政策导致年轻人安家落户较为困难。
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提升,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并向东南沿海聚集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升至63.89%,高出统计局年估计水平3.2个百分点,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度落后。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45.4%,较年增加1.0个百分点,增幅小于常住人口城镇化增幅,且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不断增大,年二者相差16.2个百分点,而年差值达到18.49个百分点,表明外来常住人口规模不断增大,人口流动趋势持续扩大(图表9)。
人口流动规模显著扩大,跨省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比例超三成。年人户分离人口4.9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比年增长89%。其中流动人口(这一口径相比人户分离人口扣除了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即真正意义上的流动人口)3.7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62%,-年年均增速5.45%(图表10)。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人,占流动人口比例为33.2%。
人口往东南沿海和大城市集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口占比上升,分别为5.64亿人(39.93%)和3.83亿人(27.12%),较年(六普)分别上升2.15个百分点和0.2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流出放缓主要受益于成渝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占比有所下降,中部地区3.65亿人,占比25.83%,较年下降0.7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万人,占比6.98%,较年下降1.2个百分点(图表5)。从七普和六普人口变动来看,东部沿海省份人口增长最多,人口增长前五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2,.2万)、浙江(+1,.8万)、江苏(+.8万)、山东(+.7万)、河南(.6万)。另一方面,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人口出现负增长(图表11、12、13)。
四、“坏消息之外”,七普数据有哪些“亮点”?
1.性别不平衡现象边际缓解。年全国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占比51.24%;女性人口为6.88亿人,占比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07(以女性为),较六普数据下降0.13。但是,总人口性别比的改善可能更多反映的是老龄化趋势,而从新生和分年龄段数据看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年新生儿性别比.3,虽较年下降6.8,但距离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间仍有很大差距(图表14)。
2.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力资本大幅上涨。七普中,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的人数为15,人,与六普相比年均增速为5.6%;每10万人中拥有高中及以上的人数为15,人,与六普相比年均增速为0.7%。与六普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文盲率下降1.41个百分点至4.08%(图表15)。
3.户数上升速度快于人口上升速度,对地产需求有一定支撑。七普显示平均家庭户人口为2.62人,较六普和五普分别减少0.48人和0.82(图表16)。户均人口的快速下降意味着总户数上升的速度快过人口——中国的总家庭户数从年的34,万户上升至年的40,万户,再至年的49,万户。两个十年间,年均增速分别为1.66%和2.1%,均明显高于期间总人口增速0.53%和0.57%(图表16和17)。平均家庭户人口的下降和户数的增长对地产需求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支撑:-年间,商品房销售面积共14.1亿平方米,年均增长5.33%(图表18)。根据中国住宅存量报告统计,年我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为39平方米,我们假设年我国人均住宅面积45平方米[1],根据我国七普家庭户平均2.62人和家庭户数49,万户计算,我国现有住房存量面积为.6亿平方米,假设现有住宅存在2%的自然更新升级需求,预计我国住宅自然更新需求可达11.65亿平方米。
4.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应潜在增长率承压,但也预示储蓄率有望下降,消费占总收入比重有望进一步上升——即趋势总消费增长有望继续高于GDP。我国抚养比与国民储蓄率呈负相关关系,与消费支出占比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抚养比的上升,居民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而储蓄更少,年我国抚养比为41.5%,较年上升7.37个百分点,储蓄率为44.4%,较年下降7.3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占GDP比重55.4%,较年上升6.1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公布的其他国家抚养比与消费支出数据也可以印证这一观点。
五、七普凸显了哪些政策的紧迫性?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当前人口发展面临一些严峻挑战:老龄化快速加剧、劳动人口下降、出生率降低等等。我们认为,政策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重应对:
户籍制度亟需深化改革。如上文所述,当前中国户籍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日渐加大,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到嵌套在户口制度之上的社保、教育、就业、生育、住房、土地等一系列保障和权利。目前的户籍制度改革侧重于针对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采取差别化的政策,但观察今日人口迁徙的动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仍然是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矛盾最大的地方。
降低住房成本,化解“高房价”这一掣肘。中国当前生育率的下降是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生育养育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所致的综合结果,但住房成本仍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房价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人们的生育意愿——根据Numbeo数据库,中国年房价收入比平均达到29左右,一线城市更是在35以上,远高于巴黎、东京、纽约等城市。我们认为,政策有必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基本原则,同时加大人口流入城市的土地供给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从源头上化解“高房价”。
风险提示:
外部环境变化超出预期,改革进程滞后。
[1]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十四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撰文表示“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从历史和国际社会经验看,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一旦下滑至1.5以下,就有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
[2]年中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8平方米、48.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