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爱心工程 http://m.39.net/pf/a_6333282.html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79964.html
都说社区建设靠大家,其中党员先锋队伍更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如何将星星之火凝聚成为灿烂之光,却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对此,官渡区太和街道给出的答案是——以社区“大党委”为基础,构筑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今年2月9日,太和街道8个社区在全省率先成立“大党委”,将各社区内的党组织都整合到“大党委”之下。2月13日,太和街道“区域化联合党工委”成立,辖区党建工作由“独唱”变为“合唱”,从“两家人”变为“一家人”,通过基层党的组织、工作、凝聚力全覆盖,整合社区的各类资源,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共建和谐的太和。
党建创新实现“聚沙成塔”
说起太和街道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最早可追溯到7年前的党建共建理事会制度。
年,官渡区在全省首创了党建共建理事会制度,太和街道整合了辖区公共单位资源,以“理事会”来统筹各单位、企业参与社区建设,打开了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新格局。
然而,经过多年的运转,太和街道的党务工作者们发现,党建联席会虽有成效,但也存在问题——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关系互不隶属、行政隶属关系互不关联、管理格局条块分割,给彼此间的协调和互补形成了桎梏。这也使得党建共建理事会制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越来越不相匹配。
形象地说,党建共建理事会像是一个“朋友圈”,而“大党委”则更像是一家人的感觉。针对以往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工作协调沟通难、资源优势互补难、在职党员和在居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太和街道党工委本着“社区党建共商、社区事务共管、社区资源共享、社区文明共创、社区难题共解、社区活动共办”的原则,开始有了成立社区“大党委”的构想。
街道希望通过建立社区“大党委”,在不改变辖区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的情况下,打破过去把城市基层党建局限于社区党建的惯性思维,将辖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社会组织的党员纳入“大党委”管理,逐步实现基层党建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提升社区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按照“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有机联结辖区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城市基层党建良好局面。
在与辖区公共单位的沟通中,街道党工委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积极支持。“要论党员管理、教育和党员活动的开展,街道肯定要比我们专业得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云南省分公司直属机关团委书记周涵冰认为,“大党委”的成立必然对本单位的党建工作带来提升,这也算是优势互补的内容之一。
为进一步夯实“大党委”的基础,太和街道建立了对社区党员积分管理、驻区单位党员双重管理、“两类”党组织党员服务管理、在居党员激励管理、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1+5”党员队伍管理模式。通过对辖区党员全部覆盖并分类管理,构建了区域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在将辖区党组织聚到一起的同时,不断巩固其战斗力。
完善制度促工作见实效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那就需要充分整合辖区资源,确保“区域化联合党工委”真正发挥作用。在邀请“区域化联合党工委”党组织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党建指导员,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或党组织委员担任兼职副书记和委员的同时,“区域化联合党工委”就提出了相关人员要具备热心街道、社区事务,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正常参加相关活动等3个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太和街道还建立了“八联八共”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内容,即:党建载体联创,共建坚强堡垒;思想工作联做,共建廉政新风;道德教育联育,共建文明社区;社会治安联动,共建平安环境;公益事业联办,共建和谐社区;文体活动联谊,共建幸福家园;人居环境联抓,共建美丽太和;基础设施联建,共享辖区资源。为推进“区域化联合党工委”一体化运行机制,夯实了基础。
社区工作人手不足,就聚党员之力;社区有发展之需,就凝党员之智;社区服务需求增加,就拓展党组织服务功能。被聘任为太和街道“区域化联合党工委”兼职副书记的周涵冰说,“八联八共”将党建载体、思想工作、道德教育、社会治安、公益事业、文体活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工作连在一起,实现共驻共建,构建起了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城市基层党建格局。
此外,为解决社区“大党委”建设工作中“驻而不建、联而不合”的问题,太和街道建立健全了协调议事机制、共驻共建评议机制、驻区单位党组织报到制度、双向沟通服务机制、考核评议机制等六大工作机制。同时,制定配套制度文件《社区“大党委”议事规则》《社区“大党委”工作职责》《社区重要问题审议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驻区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办法》《在居党员管理办法》等,夯实了社区“大党委”工作基础。
今年5月2日,太和街道区域化联合党工委召开工作会议,号召辖区各党组织积极参与到当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来。在此基础上,太和街道以百富琪广场为阵地,每周五上午开展“雷锋志愿服务星期五”活动,上午9点至11点半,由街道8个社区和辖区区域化联合党工委、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
自今年5月20日活动开展至今,辖区8个社区区域化联合党工委、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共为辖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30余次,义诊40余场,维修家电(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电饭煲等)50余件,拾捡烟头10万余个,开展法律、交通安全宣传15场次。
合力共建让居民得实惠
在官渡区,太和街道属于典型的老城区,老旧小区多、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员多,热点难点问题较为突出,群众对于社区便民服务有很大的需求,而社区的资源和能力却十分有限。
“区域化联合党工委”和“大党委”成立后,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党建模式与社区建设新任务的矛盾,破解社区和区域党建条块分割体制下的属地管理难题,也极大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为居民办实事的能力,让党建创新工作真正惠及居民。
在明通路社区,通过社区“大党委”这一平台,在社区党总支的牵头下,现在辖区各党组织每月轮值开展党员活动,并邀请其他成员单位参加,形成了相互学习、促进的良好氛围。辖区锦江大酒店的党组织还与明通路75号的5名残疾人结对,开展爱心帮扶工作,酒店4个党支部每周轮流上门提供服务,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在永安路81号,由于院子里的居民都将自己种的花摆在二楼露台,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通行。最后,在社区“大党委”的协调下,省通信管理局与明通路社区一起,通过设置阶梯式花台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太和街道,像这样辖区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的事例还有很多。
“居民的事,就是我们党组织和党员的事,解决群众现实的难点问题,是我们该做的。”昆明昆奥电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朱金水说,通过“区域化联合党工委”这个平台,不仅可以把各类资源纳入到社区建设中来,推进共驻共建,还逐步在各个单位党组织中形成社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的共识,各单位主动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社区群众服务,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点问题,进而提升了社区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太和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街道“区域化联合党工委”和社区“大党委”的成立,共吸纳了辖区70个党组织和名党员,进一步畅通了党员联系群众的渠道,搭建了党员服务群众的平台,提升了居民满意度。通过党建清单和服务清单的签订,将有多个党建服务措施和多个具体服务内容落实和实施。与此同时,街道还建立了“居民点单、社区交单、单位下单、干部接单”的菜单式服务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拉手式”服务,让党员的“服务之手”和群众的“需求之手”看得见、拉得上、握得住、帮得了。
“太和街道党工委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作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出发点,突出区域化围绕社会治理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强化了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官渡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太和街道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整合并争取省、市、区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资源向属地街道、社区倾斜,向基层一线集中投放,不断丰富党建工作内涵,构建开放多元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使辖区党组织“身在太和、心在太和、发力在太和、贡献在太和”,有效凝聚了辖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基层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而随着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与革新,这些基层党组织也必将成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居民幸福生活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