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固收资产配置股债跷跷板,中美大不

张继强S2研究员

张馨元S5研究员

张健S2联系人

报告发布时间:年08月03日

摘要

核心观点

上月大类资产表现总体延续渐进修复主线,A股贵金属其他商品债。值得注意的是,股债跷跷板之所以中美大不同,背后源于疫情和经济周期阶段差异。中国疫情和经济修复状况更好,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股市分流债市资金,而美国仍是资金驱动逻辑。估值上股债性价比再趋平衡。对股市而言,政策、流动性仍有利,盈利驱动尚不明显,风险偏好面临中美摩擦等制约,依托行业景气度挖掘结构性机会是重点。我们认为债市后续好消息不多,以宽幅震荡为主,在安全边际前提下把握配置和交易性机会。我们判断人民币汇率稳中略升,黄金可适度获利了结,中期仍有配置价值。

市场主题:“股债跷跷板”,中美大不同

5月以来我国市场“股债跷跷板”现象明显,而美国则“股强债不弱”。两国市场差异背后是所处的经济和疫情阶段不同,我国疫情得到控制、经济稳步回升,以美林时钟的“复苏”阶段对标,“股好于债”不难理解。但行情演绎较快,一方面是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流动性“明稳实偏紧”。另一方面也有债基、理财等赎回行为带来的正反馈。而美国“债不弱”则主要反映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预期,美元相应承压。落脚到投资上,股债性价比重回平衡,市场波动可能加大,保持相对均衡配置更稳妥,相对价值仍是重要择时参考。美元信用受损大主题下,贵金属仍有战略配置价值。

估值与相对价值:股债性价比再趋平衡

经过7月初指数性行情的快速演绎后,股债跷跷板现象明显,股债性价比已触及5年滚动20分位数,转向偏好债市,显示出一定信号意义,但7月中旬以来又向中性回归。股市估值整体小幅抬升,但此前估值分化的现象有所缓和,坚持沿国产替代、可选消费等主线精选行业与个股相对“攻守兼备”。参考去年底与今年春节前两个“锚”,利率债总体交易价值略有弱化,但相对而言国开债略好于国债,中短端略优于长端。而6月以来信用债收益率普遍随基准上行,已经呈现出一定配置价值。在当前信用风险频发的市场环境中,城投或受益于逆周期调节,仍是值得挖掘的方向。

资产配置研判:偏均衡配置

我们中期对股市判断仍偏正面,流动性和风险偏好还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变量,但由于中美等事件扰动,市场仍有可能出现大幅波动,操作仍不宜激进,短期内更重视业绩+行业景气度主线。债市短期面临的好消息不多,中期来看,年内继续维持宽幅区间震荡格局的判断不改,等待有安全边际前提下的配置和交易机会。宽信用力度的下降导致债市的中长期风险降低,去年底的利率水平仍是债市重要的“锚”。近期高价转债凸显投研“股票化”特点,加大对个券调研投入、挖掘板块轮动和α机会更重要。基本面、资金流、弱美元等短期支撑人民币汇率。黄金历史新高可适度获利了结。

风险提示:中美摩擦加剧、逆周期对冲政策发力程度超预期、海外疫情冲击我国外需与大宗商品供求。

市场主题:“股债跷跷板”,中美大不同

A股冲高回落,美元下跌破位,A股贵金属其他商品海外股海外债国内债

7月,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A股创业板“喝酒吃药”行情向权重板块扩散,带来了上半月的“快涨”行情,美元随欧元走强而下行破位,商品特别是贵金属明显受益。我们在7月1日资产配置月报《渐进修复主线下的分化与应对》中提及,股市结构性行情较为突出,但在消费医药等板块行情演绎后,可能向其他板块扩散,但行情演绎的速度和幅度都略超出我们此前预判,并引发了股债跷跷板现象。而美联储持续放松货币政策带来美元下行跌破趋势线,黄金创下历史新高。但总体而言,全球资产表现仍沿着渐进修复的主线在运行,中美摩擦等风险点又再次出现。

市场主题:“股债跷跷板”,中美大不同

进入5月以来,我国股债市场表现出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与美国市场的“股强债不弱”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在5月5日资产配置月报《股债强弱切换过渡期》中提及,随着我国疫情周期进入新阶段、政策周期重心转向财政、经济周期处于渐进修复中,股债可能进入强弱切换的过渡期,而近期演绎速度和幅度甚至超出我们预期。以不包括派息和票息效应的期货为例,纯从资本利得角度来看,我国股债市场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跷跷板效应(年7月以来二者相关系数-0.25),而美国则并不明显(同期股债相关系数-0.03),而近期两国的差异尤为突出。

中美股债相关性的差异背后是所处的经济和疫情阶段不同,我国疫情得到控制、经济稳步回升,以美林时钟的“复苏”阶段对标,“股好于债”不难理解。我国二季度GDP同比+3.2%,重回正值区间,也高于万得一致预期(+2.9%),经济需求侧恢复速度逐渐赶上供给端,地产和基建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内需强于外需。虽有局部疫情、水涝灾害、外部环境变化等不利因素,但经济总体仍保持了较强的韧性,7月31日公布的PMI数据也可看出这一点。而由于总体上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与GDP增速保持了较好的相关性,经济数据企稳回升也预示着企业在微观层面的景气转好。

但另一方面,7月以来股债轮动速度快、幅度大。基本面信息公布相对低频,且市场预期相对充分,难以解释这种快速轮动。我国疫情防控较好,复工复产进度靠前,本身经济渐进修复的过程就领先且已被市场部分pricein,但7月的最初9个交易日内,万得全A上涨17%,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高上行超25BP,随后债市迎来“反弹-再回落”的过程,上下幅度均超过20BP,这一现象显然不能被基本面完全解释。

对美国而言,股债对基本面预期出现较大的分歧。美股自3月中流动性危机筑底后稳步攀升,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指于7月创下历史新高,标普7月31日水平也超过历史90%分位数,反映的似乎是对基本面相对乐观的预期?二季度美国实际GDP季比折年-32.9%,绝对水平仍很差,只不过不是超预期的差(彭博一致预期-34.5%)。而对于美股也类似,由于疫情期间上市公司一般倾向于下调收入和盈利预期,较低的预期反而使得上市公司更容易给出“超预期”财报数据。但美债收益率低位窄幅震荡,反映出的基本面预期也不如股市乐观,二者的分歧背后显然有其他原因。显然,美国尚未走出疫情和经济低迷期,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流动性而非基本是主导大类资产走势的核心,因此股债跷跷板不明显。

政策取向差异是造成中美股债相关性分化的重要原因。其中,疫情及经济的好转推动我国货币政策已经向常态回归。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由“危机模式”向常态回归,并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taia.com/htzq/5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